農業興則國家興,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。連日來,經濟日報記者深入湖南、浙江、河南等地,走進田間地頭、科研院所、企業工廠……記錄美麗鄉村的新變化,解鎖現代農業背后的科技密碼,感受鄉村振興的澎湃動力以及廣袤大地孕育的希望與生機。
強國必先強農,農強方能國強。經濟日報記者隨“高質量發展調研行”采訪組在湖南、浙江、河南等地調研發現,各地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根基,鄉村產業持續向好,和美鄉村更宜居,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新成效,農業強國建設邁出新步伐。
糧食安全更穩固
河南是小麥生產第一大省。來到位于河南新鄉市的中原農谷科技成果展廳,只見入口處是一片金燦燦的小麥。“這是新鄉市農科院選育的品種‘新麥58’,‘田里有長相,實里有賣相,實打產量高’是老百姓對它的評價。”新鄉市農業高新技術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程麗麗介紹。
2023年9月,“新麥58”以1618.88萬元的高價被中農發種業集團拍得,打破了小麥單品種生產經營權轉讓紀錄;同年11月,“鄭麥58”的生產經營權以1918萬元成功轉讓,再次刷新紀錄。
端牢飯碗,從培育好種子開始。在河南,中原農谷擔起這份重任,目標是建成匯聚南北方、貫通產學研的種業創新生態圈。中原農谷成立以來,已有161個優質新品種通過省級以上審定,110個新品種在全國推廣種植,其中小麥推廣面積達1億畝,約占黃淮海小麥種植面積的38%。“‘普冰03’是選育出的新品種,是農民口中‘好種、好管、好看’的三好品種。”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錦鵬說。2024年,依托中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中心成功轉化,其生產經營權以666萬元轉讓給中原農谷聯合種業有限公司。
中原農谷管委會副主任楊海峰介紹,中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中心在河南14個地市的24個縣設置了54個示范點,通過示范應用,加速了農業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轉化。
湖南是水稻生產第一大省。走進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,院墻上,袁隆平院士的理想追求“禾下乘涼夢,一夢逐一生”映入眼簾。“我們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,解決生產實際中存在的重大問題,開展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。”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、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黨委書記許靖波介紹,近年來,中心在超高產雜交水稻、第三代雜交水稻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,努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。
實驗室里的新品種,只有農民種出來才算數。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“種業國家隊”發揮商業化育種和測試體系優勢,幫助優質食味雜交稻更快地從實驗室走向市場、端上餐桌。“我們在產業端發揮優勢,與科研端共同發力,推動現有品種在高產基礎上向更加綠色、多抗等方向發展。”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、副總裁紀紹勤說。
整合產學研力量,實現資源共享和功能互補,以岳麓山實驗室為代表的創新平臺在湖南落地生根。依托袁隆平雜交水稻創新團隊和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,岳麓山實驗室整合39個省部級以上平臺,集聚超過230個團隊、2000多名科研工作者。該實驗室省政府工作專班負責人邵勝強說,實驗室將堅持“邊建設、邊研究、邊出成果”的原則,打造種業國家戰略核心科技力量。
浙江雖不是糧食主產區,但在抓糧食這件事上絲毫不含糊。2024年,浙江糧食生產再攀新高,早稻百畝方和攻關田最高畝產雙突破,分別達749.83公斤和754.36公斤,糧食播種面積1570.5萬畝、總產量130.04億斤,實現“九連增”。
通過組織實施“浙江農業之最”活動,浙江推廣應用了“甬優12”“中組100”等一批優良品種,水稻“兩壯兩高”、疊盤出苗育秧、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技術,以及麥稻輪作、稻蝦輪作等發展模式。依托農業科技創新,浙江有效推動了“良種、良田、良法、良機、良制”的“五良融合”,廣大種糧大戶積極性被不斷激發,糧油作物單產潛力被不斷挖掘,有效推動了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。
特色產業更鮮明
發展鄉村特色產業,關鍵是要抓住富民這一根本,讓老百姓就地就近增收。走進位于河南欒川縣合峪鎮柳坪村的蕙蘭文化產業園,蘭棚內,溫暖濕潤的氣息撲面而來,一盆盆蕙蘭整齊排列,發芽生長。蕙蘭文化產業園規劃面積為420畝,總投資約2.1億元,目前已建成60個標準化蘭棚,培育精品蕙蘭300余種,栽植各類蕙蘭超20萬盆,年交易額突破3.5億元。
“過去,山里沒什么經濟來源,我在2017年被識別為貧困戶。2018年,通過小額貼息貸款5萬元,我開始培育種植蕙蘭,經過7年多的發展,如今房子、車子都有了。”蕙蘭種植戶蘇丙乙說,他和合作伙伴在蕙蘭文化產業園承包了400平方米蘭棚,養植4000余盆蕙蘭,并帶動10余戶村民參與蕙蘭種植。
“我之前沒有工作,蕙蘭文化產業園建成后,對我們進行了直播培訓。”正在蘭棚內直播介紹蕙蘭的李燕說,從事蕙蘭電商直播六七年,最直觀的變化就是收入和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升。
合峪鎮黨委副書記閆輝介紹,當地實施“以蘭增收”行動,推廣寄養代賣、入股分紅、質料加工、電商直播4種模式,帶動更多村民從特色產業發展中受益。目前,蕙蘭文化產業園直接帶動800余戶群眾參與蕙蘭產業,間接帶動3000余戶群眾參與關聯產業,戶均增收10萬元以上。
特色產業發展要靠科技興農,讓傳統農業穿上新衣。在湖南瀏陽經濟技術開發區,中繭新科桑蠶生物產業有限公司的智慧化養蠶工廠里,自動導引運輸車往來穿梭,機器人替代了蠶娘,蠶寶寶吃上了營養餐。長條狀的褐色飼料由豆粕、玉米、桑葉等制成,外表平平但富含營養元素。中繭新科董事長范茂林介紹,經過多次品種改良和配方調試,他們創新培育出適應飼料化喂養的廣食性蠶品種。蠶寶寶不吃桑葉吃飼料,吃得好、長得快,突破了傳統養蠶的季節限制,實現全年不間斷產繭。
蠶桑業規模化、產業化帶來效益提升。中繭新科自主研制了智能化養蠶生產線、蠶室溫濕度自動控制和凈化系統等,通過工廠化養蠶,目前1平方米能養2000只至3000只蠶,養蠶密度達到傳統人工模式的近5倍,數智化技術更使生產效率極大提高。同時,該公司還向當地農戶提供桑苗、技術和市場支持,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。
產業興旺離不開品牌強農。打造區域公用品牌,培育企業自有品牌,構建特色產品品牌,成為不少地方的選擇。近年來,浙江繪制鄉村特色產業地圖,建設“浙農優產·百縣千品”品牌,打響“特色產業強村”,培育省級名優產品300個、“土特產”品牌190多個,推動“村村產業有特色、戶戶創業有奔頭、人人就業有門路”,做深鄉村產業發展大文章,“浙字號”“鄉字號”農產品知名度、美譽度和市場競爭力持續提升。
鐵皮石斛是浙江樂清市大荊鎮下山頭村的特色產業。該村黨支部書記高秀明介紹,村里以鐵皮石斛全產業鏈為主導,打造鄉村發展引擎。目前,下山頭村石斛仿野生種植、百果園種植面積達1100畝,已建立安全溯源機制,產值達2000多萬元;圍繞鐵皮石斛打造多個品牌,涵蓋化妝品、保健品、石斛酒、洗護系列產品等不同種類。村里圍繞石斛特色,打造農耕樂園、石斛文創園、溜溜樂園主題園區,開園至今營業收入2億余元,來訪游客100余萬人次。
美麗鄉村更宜居
美麗鄉村是什么樣子?記者從一處處生態宜居、文化興盛、生活和美的鄉村景象中感受到答案。行走在浙江、湖南、河南的鄉村間,和美鄉村變得具象化,生態更美、環境更優、生活更舒適,讓人體驗到鄉村生活的千姿百態,看到鄉村發展的萬千可能。
人居環境是美麗鄉村的基礎。老房子、石子小路、老井、古樹……一磚一瓦均保留了原本的村居樣貌。茶敘、咖啡、餐飲、研學等豐富業態點綴其中,吸引了周邊市民和游客前來體驗。在浙江寧波市寧海縣大佳何鎮團聯村,當地深入挖掘村莊文化資源,持續培育村內“福”元素,打造“五福團聯”特色鄉村IP,建設南陽福園、沈家民宿、萬家公園等項目。通過深度激活古村落的獨特韻味與潛在價值,團聯村把鄉村資源打造成現代“桃花源”,展現了美麗鄉村的新樣板。
南陽是團聯村的一個自然村,村內約有30畝老房區域,2023年,該村選劃了6畝區塊作為項目試點,結合特色人文風景、非遺民俗等資源,打造鄉村創客孵化平臺“南陽福園”。“鄉村是一件奢侈品”,這是記者在南陽福園看到的一句標語。步入南陽福園,只見孩童在屋檐下穿行嬉鬧,一群年輕人坐在舊竹椅上賞景,幾名中年人在屋內品茶談天,美麗鄉村為現代人提供了難得的慢時光。
文化是美麗鄉村的根與魂。許多村莊立足傳統文化,讓鄉村在保留歷史底蘊的同時,為村民帶來豐富的文化生活體驗。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龍塘鎮沙田溪村是清末書法家黃自元故里,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,通過產業發展和文化振興雙輪驅動,當地實現了經濟和文化的雙重提升。在沙田溪村,家家戶戶都掛著木刻楹聯。“這些書法作品,很多出自村民之手。”該村黨總支書記黃勇華說,在以前,會書法的村民并不多。2021年,湖南省委宣傳部鄉村振興幫扶工作隊駐村后,挖掘沙田溪村文化底蘊,發展黃自元書法文化,營造學書法、愛書法、創作書法的濃厚氛圍,建立書法研究中心、創作采風基地,開設黃自元書法陳列館,逐步將村子打造成遠近聞名的“黃自元書法村”。如今,沙田溪村崇文重教的氛圍愈加濃厚,有30多名教師退休后主動加入村紅白理事會、道德評議委員會,參與村莊治理。2022年以來,村里先后走出2名博士、40多名碩士。
為增強村集體經濟“造血”功能,幫扶工作隊幫助沙田溪村從浙江安吉縣引進竹產業基地項目。2024年5月,總投資5000萬元的項目動工建設。“目前基地已確定4家竹企入駐,分別生產竹筷、竹片、竹炭等。在這里,一根毛竹進來,一堆成品出去。”投資方股東負責人張明敏介紹,項目投產后,可年產2萬噸高溫環保竹炭、3萬噸竹片、5000噸竹筷,年銷售額可達8000萬元,帶動300余人在家門口就業。
藝術為美麗鄉村增添更多色彩。在有著“千年紙山”美譽的浙江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,龍溪藝術館臨水而建,館內陳列著各種主題藝術品,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觀看藝術展。“澤雅建成了龍溪藝術館、金臨軒美術館、造紙博物館、水文化館等‘一鎮八館’文化地標,引入20余位策展人、藝術家,舉辦了60余場國內外藝術展,帶動民宿、咖啡、電商等發展。”澤雅鎮風景旅游中心工作人員林樹村告訴記者。
在澤雅鎮水碓坑村,6所造紙水碓、27座紙槽、39個腌塘等千年古法造紙全套工序遺址得到完整保存。通過“老屋拯救”行動,村內保留了28座明清建筑、1座古宮、2座古橋、2條古道,浙南古民居風貌與造紙民俗文化交融。以紙山文化藝術為基礎,當地盤活閑置資源,引入豐富的業態,藝術在這里生長,創客品牌在這里集聚,吸引眾多青年人才扎根鄉村。
通過重塑鄉村空間,喚醒鄉村沉睡資源,激活鄉村多重價值,風貌之美、生態之美、生活之美、文化之美在廣袤鄉村不斷顯現,美麗鄉村新畫卷越發多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