縱觀全球種業市場,經歷合并重組浪潮之后呈現三足鼎立局面:并購孟山都之后的拜耳是種業市場的超級航母,源于陶氏杜邦農業事業部的科迪華緊隨其后,被中國化工收購的先正達則是全球第三大種子公司。作為后來者的時創科技并沒有選擇巨頭林立的小麥、玉米、大豆等大田作物,而是聚焦西瓜、甜瓜等領域的特色種子業務,形成差異化發展。
從最初的種子選育、栽培技術到開發產業園區,再到農產品供應鏈和農業教育培訓,這家細分領域的小巨人布下了一個完整的新農業體系,它要像做奇異果的佳沛、做香蕉的都樂一樣,成為甜瓜、西瓜、南瓜等品類的龍頭。
聚集多位院士、國家高層次人才的初創公司
種子是農業“芯片”,在中國現今的種業結構里,進口種子仍占據了相當大的份額。因此,種業被列為“十四五”農業科技攻關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任務。
在全球前三大種子公司中的兩家都當過高管、有著近20年農業領域管理經驗的時創科技董事長熊衛華很清楚,這種差距不只存在于育種技術,更在于商業化能力。
“中國的農業基礎研究在世界上已經擁有一定話語權,但是商業轉化和市場對接一直比較薄弱。”熊衛華說,“像孟山都、先正達這些大的跨國公司,它們的基礎研究也不都是自己做,基礎研究部分很大程度依賴于科研機構和大學,但是它們能迅速地利用對市場的認知,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商業成果。”
解決好科研和市場“兩張皮”問題,讓農民與生產、技術、市場精準對接,這也是熊衛華創業的初衷。他至今還記得中科院一位教授的比喻——“搞科研寫論文是把錢變成了紙,成果轉化就是把紙再重新變成錢,只有這樣產業才能發展起來。”
2016年,他與跨國種業公司的前同事一拍即合,組建了時創科技的前身——青島創世種子技術有限公司。2018年,時創科技正式成立,并全資收購創世種子,隨后引進美國科學院院士、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院長鄧興旺,共同建立了山東省院士工作站。2019年,時創科技投資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研究所謝旗團隊(謝旗是長江學者、著名飼草產業專家、國家重大科研計劃“植物蛋白修飾和降解研究”項目首席科學家),共同設立了中科禾元(青島)生物技術有限公司。
一家農業科技初創公司擁有1名院士、2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和1名長江學者,如此豪華陣容簡直不可想象。能讓這樣一群人聚集在一起,不只是因為廣闊的商業前景,更在于實現經濟與社會價值雙重兌現的情懷。
短短幾年時間,時創科技整合全球育種團隊、技術、種質資源,利用基因組學等先進技術培育作物新品種,選育出更高產量、更高品質、更具營養價值的果蔬新品種,并利用先進的種子生產加工技術,生產高質量的種子。目前,時創科技每年新組合測試的種子品種超過500個,在農業農村部完成品種登記的有20多個,種子已經出口日本、美國、韓國、西班牙等國。
“做中國的佳沛和都樂”
出乎意料的是,起步于種子的時創科技,目標卻不是賣種子那么簡單。
國際農產品品牌有兩大模式,一種是從種子到種植再到品牌做深做透,成為單品類的龍頭,比如佳沛奇異果、都樂香蕉、Driscoll‘s藍莓;另一種是渠道品牌,像美國的Whole Foods、US foods、Sysco。中國農產品市場雖有萬億規模,但還缺少這樣的知名品牌。
“中國農業過去是脫節的,搞育種的搞育種,搞生產的搞生產,搞銷售的搞銷售,做了二三十年瓜果蔬菜生意的經銷商都不了解自己賣的品種。在國外,但凡在一個領域做品牌的,對品種的研究都是特別透徹的。都樂深度研究香蕉整個產業鏈,包括什么品種好吃、怎么種、怎么儲運、怎么銷售。”熊衛華表示。
對標佳沛和都樂,時創科技要做甜瓜、西瓜、南瓜等細分領域的品牌領導者,這個品牌叫作金伯利農場。
金伯利農場源于美國艾奧瓦州,是美國高度現代化農場的典型代表。農場主瑞克·金伯利從2012年開始進軍中國發展高效農業,最終選擇時創科技作為在中國的唯一戰略合作伙伴。
做品牌,就不能故步自封于一個種子公司的角色。2019年,時創科技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建立了第一家規模化金伯利農場,用管理企業的方式來管理農業生產,農民成為了合伙人,賣種子給農民種地的傳統模式就此被顛覆。農場成立當年,全村1700畝土地流轉,農民全部實現就業,戶均收入5.2萬元,相比流轉土地前的戶均收入1.5萬元,增長了近3倍。因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的卓越貢獻,該項目獲得了“2020年保爾森可持續發展-綠色創新獎提名”。
現如今,時創科技已從種子選育、栽培技術延伸到產業園區、農產品供應鏈和教育培訓,在內蒙古巴彥淖爾、陜西延安等地建設規模化種植園區超過5000畝,并打造了中美·金伯利農場、中以·防沙治沙產業園等多種農業產業園模式。
在消費市場上,金伯利農場品牌的農產品價值日益凸顯:金伯利貝貝南瓜,在上海的一些知名新零售渠道賣出了普通南瓜兩倍的價格;自主研發的日本靜岡類型網紋甜瓜品種,品質超過日本產品種,單個售價達99元,仍然供不應求。
沉下心來精耕細作
提起農業,大部分人不太會聯想到高科技,認為就是跟泥土打交道的辛苦活兒。相比火爆的科技、消費、能源、醫療板塊,農業也很少被資本市場追逐。
時創科技是個例外,2018年成立當年就完成了數千萬元的天使輪融資,2020年底通過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,近期又完成了5000萬元A輪融資,投后估值達3億元。
比較特殊的是,在天使輪融資,多位院士專家直接以真金白銀的現金入股,而不是常見的技術成果入股。而且在前后兩輪融資過程中,熊衛華都堅持不簽對賭協議。
“我不會和投資機構做對賭。每一輪融資的時候,我都跟股東講,不要單純把上市作為目標,我們把這個產業做起來,一定會讓你們有退出的路徑。所以在A輪融資的時候,有幾位愿意退出的天使輪投資人,我給了他們30倍的回報退出。從投資到退出僅2年多的時間,回報率比上市還高,因為企業真的是非常高速發展。”熊衛華介紹。
對于資本,熊衛華有很清醒的認識——農業投資大、周期長、回報慢,不是短期內可以靠資本“野蠻生長”的。
農業這個大市場之所以鮮有知名創業公司,是因為門檻看似很低,其實非常高。當下時髦的互聯網創業講究靠速度靠資本跑馬圈地,先做大用戶數,再找盈利模式;但農業不一樣,先得有專業沉淀和技術驅動。陶氏、先正達這些農化巨頭都有著上百年的積淀,小字輩的時創科技更需要沉下心來精耕細作。
近幾年,時創科技的研發投入累計近5000萬元,2019年之前的研發投入強度甚至在50%左右,很難想象這是一家搞農業的公司。
“去年營收上來了,研發強度也有15%左右。未來哪怕營收10個億,也要保證15%的研發投入,這是時創科技構建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最大砝碼。”熊衛華說。
在打贏種業翻身仗、守護好中國人飯碗的大背景下,越來越多的農業科技企業正在崛起,國內農化巨頭先正達快速通過科創板上市受理,更是一下子引爆了這個“長在土里”的冷門賽道。這也正是時創科技最好的機會。